科普专区

致力于生物科技前沿探索

远离添加剂食品,铅中毒对身体的危害

近日,甘肃天水市一家幼儿园二百多名儿童被检出血铅超标铅中毒,引起极大的社会关注。很多人都在关心铅中毒是怎么回事?怎么发现铅中毒了?铅中毒后怎么治疗和复呢?下面一文带你快速了解。

什么是铅中毒?

铅是一种自然存在的毒性重金属元素,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如冶炼、焊接、玻璃制造、电池制造和回收、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含铅涂料和颜料等。

铅是如何进入人体呢?

一是从呼吸道吸入,如吸入汽车排放出含铅的尾气、二手烟等。二是从消化道摄入,如饮用被铅污染的水、食用含铅的食物(如老式爆米花、不合格的皮蛋等)、使用不合格的锡器和彩釉餐具等。

此外,孩童可能通过啃食表面有油漆的玩具和铅笔等摄入铅。

当人体摄入过量铅时,就会引起铅中毒,对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造成永久性伤害。

为什么要用铅呢?

有人又要问了,铅既然毒性这么大,为什么要添加铅呢?

颜色稳定剂:铅盐常被用作颜色稳定剂,尤其是在红色和黄色颜料中。它可以防止颜料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褪色。虽然铅剧毒,但架不住他好用啊,添加了铅颜料、油漆色彩特别鲜艳明亮,还特别稳定,即便阳光暴晒,高温,潮湿也不会褪色。很多壁画,历经千年不褪色,就是因为颜料中含铅。铅离子能够让颜料晶体结构更加稳定,不易产生杂色散射光。油画原料中也常含有铅,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追求艺术效果的大画家们经常有精神问题。

所以,千万看好小朋友,不要把玩具放在口中啃咬,尤其是颜色鲜艳的那种,另外,那些颜色鲜艳的劣质彩色餐具也不要用。要知道,儿童肠胃对铅的吸收率远高于成人,是铅中毒的高危人群。由于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儿童更容易受到铅的神经毒性影响,包括认知和行为发育受损,导致注意力缺陷、冲动控制障碍等问题。

另外,要给铅笔辟个谣,虽然铅笔的名字里有铅字,但是它的主要原材料是石墨。但是也不能乱咬!!铅笔外面的油漆也是有风险的!!

遮盖力增强:铅具有很好的遮盖力,因此被用于一些化妆品中,如粉底、遮瑕膏等,以增强其遮盖效果。

抗结块剂:铅盐也被用作抗结块剂,有助于保持化妆品的质地和流动性。

防腐剂:在过去的化妆品中,铅盐有时被用作防腐剂,以防止微生物的生长。

 

 

 

血铅,没有安全值!

当下,中国的血铅参考值标准已滞后于国际趋势。目前中国仍沿用2006年制定的100μg/L标准,低于此数值的儿童仅需接受健康教育。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参考值为50μg/L,美国自2021年起将参考干预值进一步降至35μg/L。日本为40μg/L,德国为35μg/L,韩国更是严格到22.5μg/L。

需要注意的是,血铅参考值并不是安全范围,科学界早已形成明确共识:血铅水平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范围”,任何浓度的铅暴露都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遗憾的是,经过数百年的工业化进程,铅已经广泛分布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从空气中的颗粒物到水源,从农田土壤到海洋沉积物,人类几乎无法彻底摆脱铅的“纠缠”。

血铅参考值作为公共卫生防控的重要工具应运而生。这一数值并非安全阈值,而是用于识别血铅水平相对较高、需要重点关注和干预的儿童群体。

相对成人,儿童更容易铅中毒。儿童铅吸收率高达42%~53%,约为成人的5倍,而排铅能力只有成人的1/7。

 

 

铅中毒机理

铅离子进入人体后到底是怎么给人体下毒的呢?

铅入人体后被吸收到血液循环中主要以二盐基磷酸铅的甘油磷酸盐蛋白复合物和铅离子等形态而循环。最初分布于全身随后约有95%以三盐基磷酸铅的形式贮积在骨组织中,少量存留于肝肾肺心肌肉骨髓及血液血液中的铅约有95%左右,分布在红细胞内血液和软组织中的铅浓度过高时可产生毒性,作用铅储存于骨骼时不发生中毒症状,由于感染创伤劳累饮用含酒类的饮料或服酸性药物等而破坏体内酸碱平衡时骨内不溶解的三盐基磷酸铅转化为可溶的二盐基磷酸铅移至血液;由于血液中铅浓度大量增加可发生铅中毒症状铅离子跟身体里的亚铁离子、钙离子很像,很多时候,它可以冒充铁和钙,去搞破坏。

1. 冒充铁,造成贫血

  体内红细胞中亚铁离子携带多种酶合成血红素,血红素是血红蛋白的核心组分,负责人体氧气输送。而铅进入体内后会替代铁与多种酶结合,阻碍多种酶的合成。血红素和血红蛋白合成受阻,造成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不足。骨髓中的幼红细胞甚至不能成熟,造血障碍。此外,铅影响细胞渗透压,损害成熟红细胞细胞膜,缩短红细胞寿命,造成溶血性贫血。

2,冒充钙,四处破坏

身体中有很多钙离子通道,将钙离子运送到各个细胞站点,发挥功能,当铅中毒时,铅离子强行挤掉钙离子,去身体各处破坏。 如:入侵神经系统,破坏神经细胞,阻断信号传递,永久性影响儿童大脑发育,造成儿童智力下降、多动症、学习障碍等问题;入侵肠道,破坏肠道神经,刺激肠胃,导致便秘、腹痛、腹泻(儿童肠道对铅吸收率是成人的5倍,血铅含量安全值在50ug/L以下。200ug/L左右就会出现便秘、腹泻、腹痛等铅中毒症状。);冒充钙离子打开血脑屏障侵入大脑,导致大脑损伤;

体内血铅浓度过高,铅会在骨骼等部位沉积,造成骨质疏松。另外还有可能造成肾脏、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损伤。

儿童血铅问题,曾是一场全国性危机在中国环境与健康史上,儿童铅中毒曾是一个极为严峻的全国性公共卫生问题。在二十世纪末的1997年至2000年,是中国儿童铅暴露问题的一个高峰期。在此期间,儿童血铅年平均值逐年攀升,平均高达97.10微克/升,整体中毒率也达到了36.01%之多。

含铅汽油曾是血铅的主要来源。本世纪初,中国开始全面淘汰含铅汽油,这一政策有明显的效果。

另一项跨越近二十年的回顾性研究显示,中国儿童的血铅平均水平已从2001年的91.40微克/升,大幅降至2018年的37.52微克/升。

中国成年人的血铅水平,在过去几十年中同样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显著转变。从1980-1983年到1994-1996年,其血铅平均值从74.84微克/升持续上升至92.27微克/升。进入新千年后,这一趋势发生逆转,从2000-2002年的80.32微克/升,稳步下降至2016-2018年的21.57微克/升

儿童期铅暴露会对大脑发育和行为产生深远且持久的负面影响。研究证实,儿童的血铅水平与其认知能力发育呈负相关。具体来说,儿童体内的血铅水平每上升12微克/升,其认知能力评分便会相应下降1分。更值得警惕的是,铅对儿童的危害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安全阈值,即便血铅水平低于100微克/升,也同样会对儿童的正常发育构成损害。

在行为上,它显著增加了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反社会行为的风险。从生理层面看,铅暴露与脑容量减小相关,且这一结构性损伤会持续到成年。这种早年的伤害还会影响老年,表现为加速的认知能力衰退。

 

好发人群:儿童

铅矿及含铅金属矿开采、加工人员以及铅制品制作相关人员。

蓄电池工业的熔炼作业相关人员。

汽车维修工、加油站工作人员及专职驾驶员。

经常处于室外的环卫人员、交警等。

 含铅量高的化妆品使用者。

就医

当患者出现典型的腹绞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且有铅及化合物接触史,应及时就医,通过血铅、尿铅等指标测定帮助确诊。

铅中毒的治疗方法

主要包括驱铅治疗、补铁治疗、维生素D治疗、血液净化、营养支持治疗等。

驱铅治疗

驱铅治疗通常包括使用依地酸二钠钙、二巯基丁二酸等螯合剂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清除体内铅。这些药物能够与铅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促进其排出体外。选择此方法是因为铅中毒会导致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个器官受损,而驱铅治疗可以直接减少体内铅含量,从而减轻相关症状。

补铁治疗

补铁治疗可采用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片、葡萄糖酸亚铁片等非处方药来补充铁元素。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之一,提高铁水平有助于改善状况。对于存在铅中毒的患者,增加铁摄入量有利于纠正贫血状态。

维生素D治疗

维生素D可通过日光照射自然产生或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来提升体内浓度。研究显示低水平的维生素D可能加剧铅对骨骼健康的影响。

血液净化

血液净化可以通过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等方式实现,旨在清除血液中的毒素。铅属于一种有毒金属,进入人体后会对多个脏器造成损伤,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血液净化能够有效地将铅从血液循环中移除,减轻其毒性作用。

营养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治疗涉及提供均衡饮食,包括富含钙、锌和其他矿物质的食物。某些研究表明,特定的营养素可能具有拮抗铅毒性的潜在作用。例如,高钙饮食可能有助于减少肠道对铅的吸收。铅中毒患者应避免进一步接触含铅物质,以免加重病情。同时,建议定期监测血铅水平,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铅中毒的治疗需要根据血铅中毒的程度,中毒的人群等采取不同的措施,前提是要脱离铅中毒的环境。

预后

铅中毒非常严重,及时采用驱铅治疗等方法可以治愈,预后较好,不及时治疗对神经系统、肾脏系统有较大损害,甚至可能损害生命。

 

 

参考文献:

[1] 范承武.小儿铅中毒原因及防治的进展[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9,3(05):12-13.

[2] Duan X , Cao S , Guan J ,et al.A more scientific blood lead reference value urgently needs to be updated in China: From a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insight[J].Eco-Environment & Health, 2025, 4(1). DOI:10.1016/ j.eehl.2024.10.003.

[3] Li MM, Jiao XT, Zhang J,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elevated blood lead levels in 0-6-year-old children: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China. Front Public Health. 2025;13:1546842.

相关科普
联系地址: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大学科技园2楼207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