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总以为,身上的病是“分开来的”:皮肤病去皮肤科,关节疼去风湿科,肚子痛去消化科,哮喘咳嗽的去呼吸科。但你知道吗?这些看似互不相干的病,其实可能都源于同一种“体质毛病”——免疫系统失调!
下面一文带大家认识一个医学新概念:IMID,全称“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Immune-Mediated Inflammatory Diseases)。
在医学领域,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IMIDs)是一组由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引发的复杂疾病。这类疾病不仅包含我们熟悉的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等,还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的多种病症。它们虽然临床表现各异,但核心机制都是免疫系统失去平衡,对自身组织发起攻击,或对无害物质产生过度反应。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核心特征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最显著的特征是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会精准识别并清除外来病原体,同时对自身组织保持耐受。但在 IMIDs 患者体内,这种耐受机制被打破:免疫细胞如 T 细胞、B 细胞过度活跃,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形成持续的炎症反应。
这类疾病具有慢性、复发性的特点。与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不同,IMIDs 的炎症过程往往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且容易反复发作。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能会经历缓解期与发作期的交替,每次发作都伴随着肠道黏膜的炎症损伤。
此外,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还存在多系统受累的可能性。一种疾病可能同时影响多个器官,如强直性脊柱炎不仅累及脊柱关节,还可能影响眼睛(葡萄膜炎)、心脏(主动脉瓣病变)等;而干燥综合征则会同时损伤唾液腺、泪腺及肺、肾等内脏器官。
通俗的讲,就是免疫系统本来是身体的守卫军,但它开始失控胡乱生事,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
常见的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分类
根据受累器官和系统的不同,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可以分为几大类:
在关节,是【类风湿关节炎】或【银屑病关节炎】:风湿免疫性疾病是最主要的类别,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等。这类疾病主要影响关节和结缔组织,患者常出现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晚期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
在皮肤,就表现为【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皮肤黏膜免疫性疾病 以皮肤和黏膜损伤为主要表现,如银屑病(皮肤出现红斑、鳞屑)、天疱疮(皮肤和黏膜出现水疱)、过敏性紫癜(皮肤紫癜伴关节痛、腹痛)等。这些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在肠道,是【克罗恩病】:消化系统免疫性疾病中,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最为常见,二者合称为炎症性肠病。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长期反复发作可能引发肠穿孔、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
在肺,就变成了【哮喘】: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免疫系统在这些部位的异常反应,会导致气道炎症、肺部损伤等问题,进而影响呼吸功能。常见的呼吸系统免疫性疾病包括哮喘、特发性肺纤维化、结节病等。
攻击神经系统,就是【重症肌无力】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 Guillain-Barré 综合征等,是免疫系统攻击神经组织导致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神经髓鞘被破坏,出现肢体麻木、视力下降、行走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病情严重时可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衰竭,危机生命。
虽然这些病的发病部位不同,但其背后的始作俑者很大可能是同一批细胞、同一个免疫系统在作祟,免疫系统中的IL-4、IL-7、TNF-a等细胞因子的异常激活有关。
IMID是医学界的重新分组
在过去的医疗界,医生们按器官分类看病,哪里生病看哪里,但现代医学发现,这样各管一摊很容易漏掉问题的本质,治标不治本。于是,医生开始按机制分组,把这些都是免疫失控导致的各类疾病统一分组,统一管理,统一认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现在医院里的“风湿免疫科”
IMID的共同特点:
虽然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发病状态多种多样,但他们往往具有以下共性:
✅慢性反复:一时控制住,过阵子又卷土重来。
✅ 家族遗传:有免疫系统问题的家庭,成员常常“轮番上阵”。
✅ 炎症风暴:不只是一个地方发炎,可能是多个系统一起“着火”。
✅ 共病率高:特应性皮炎+哮喘、银屑病+关节炎,一起发作不稀奇。
✅ 免疫因子异常:比如IL-17、IL-4、TNF-α,这些“风暴信号”频繁飙升。
说白了:IMID是一类“体质型慢病”,不只是局部病变,而是全身免疫的深层问题。
IMID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特点、发作频率、家族病史等,然后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是否存在特征性体征(如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肿胀、银屑病的典型皮疹)。
实验室检查在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自身抗体检测是常用的方法,如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抗核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具有参考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自身抗体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患病,部分健康人也可能出现抗体阳性,因此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炎症指标如 C 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可反映炎症的活动程度,帮助评估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影像学检查如 X 线、磁共振(MRI)能显示关节、内脏器官的结构变化,为诊断提供直观证据。
由于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症状复杂多样,且不同疾病可能存在相似表现,鉴别诊断尤为重要。例如,类风湿关节炎与骨关节炎都有关节疼痛,但后者多见于中老年人,炎症指标通常正常,且不伴有自身抗体阳性。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治疗进展
随着对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认识的深入,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从传统的对症治疗迈向精准靶向治疗:
传统治疗药物,常用外用药、止痛药、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糖皮质激素(快速控制炎症)、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延缓疾病进展)。这些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停药大概率反弹。还有可能存在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
生物制剂(单克隆抗体)的出现是 IMIDs 治疗的革命性突破。这类药物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能特异性地阻断炎症因子或免疫细胞的功能。例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可有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疾病;白细胞介素 - 17 拮抗剂则对银屑病和银屑病关节炎有显著疗效。生物制剂的优势是疗效确切、副作用相对较少,但价格较高,且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小分子靶向药物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如 JAK 抑制剂(托法替尼等)通过抑制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阻断炎症因子的产生。这类药物口服给药方便,适用于对生物制剂反应不佳或无法负担生物制剂的患者。
除了药物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如血浆置换、干细胞移植等,在部分难治性病例中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这些治疗方法创伤较大,仅用于特殊情况。
未来的治疗策略,是越来越精准、个体化、长期管理。
IMID不仅是“皮肤病”,更可能是全身慢病的起点!
一个小小的“湿疹”,可能背后潜伏着更大的问题:
儿童特应性皮炎患者成年后哮喘、鼻炎、抑郁症、代谢病、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
银屑病不只是皮肤问题,也会影响心理健康、关节甚至心脏;
哮喘患儿成年后更容易合并免疫疾病、焦虑症等。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有诱发肿瘤的风险。不过其患血液病和实体瘤的风险也不同。例如:
长期和广泛的炎症性肠病增加了患结直肠癌的风险;类风湿性关节炎增加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肺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银屑病增加总体癌症的风险;许多类风湿性关节炎或银屑病患者也有代谢综合征、吸烟、增加酒精摄取,等等。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
IMID不是“小病”,而是“慢火慢烧”的体质问题。
患者管理与生活建议
对于IMID患者来说,未来的方向是要将“看病”转变成“体质管理”,现代医生的目标,不再是把一个病治好,而是管理好病人整个人的免疫平衡,对于IMID患者来说,科学的自我管理与规范治疗同样重要:
坚持规范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关键。IMIDs 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减量,以免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定期复诊,及时向医生反馈症状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便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调整对疾病管理有积极作用。饮食上,应避免辛辣刺激、高糖高脂食物,增加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适当运动能增强体质、改善关节功能,但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游泳、散步),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很重要,长期焦虑、抑郁可能加重炎症反应,患者可通过心理咨询、参加病友互助团体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
此外,患者还应注意预防感染,因为 IMIDs 患者本身免疫力较低,加上使用免疫抑制剂,感染风险增加。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必要时接种流感、肺炎疫苗。
做到以下几点:
l 早期识别风险信号(比如反复皮炎+家族史)
l 及早干预炎症机制(越早越好,避免“免疫之火”蔓延)
l 长期监测(慢病管理,而不是一次性治疗)
l 多学科协作(皮肤+呼吸+风湿+心理,全科联动)
IMID是一类复杂的疾病,但其并非不治之症。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带来了希望。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大多数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未来,随着精准医学和免疫学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找到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
参考文献:
1. Giovanni Monteleone, Alessandro Moscardelli, et al.Immune-mediated inflammatory diseases:Common and different pathogenic and clinical features.Autoimmunity Reviews,Volume 22,Issue 10,2023,103410,ISSN 1568-9972
2. Schett G, McInnes IB, Neurath MF. Reframing Immune-Mediated Inflammatory Diseases through Signature Cytokine Hubs[J]. N Engl J Med, 2021,385(7):628-639. doi: 10.1056/NEJMra1909094.
3. McInnes IB, Gravallese EM. Immune-mediated inflammatory disease therapeutic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Nat Rev Immunol. 2021 Oct;21(10):680-686. doi: 10.1038/s41577-021-00603-1. Epub 2021 Sep 13. PMID: 34518662; PMCID: PMC8436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