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致力于生物科技前沿探索

高果糖!藏在甜蜜里的健康危机,你可能每天都在摄入!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快乐肥宅水”“网红甜品”…… 这些充斥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味,背后都藏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 “健康杀手”—— 高果糖。无论是含果糖的饮料、添加了果葡糖浆的烘焙食品,还是看似天然的果汁饮品,长期过量摄入高果糖,正悄然对我们的免疫系统、肠道菌群、肝脏、血管等多个系统造成损害。近期多项顶尖研究与临床营养分析,为我们揭开了高果糖甜蜜外衣下的健康真相。

一、高果糖:不止甜,更会 改写免疫与菌群

(一)T 细胞代谢 换道,炎症反应被放大

近期,华西医院团队发表在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52.7)的研究,清晰揭示了高果糖与炎症反应的深层关联。研究结果显示我们体内的 T 细胞几乎不表达果糖转运蛋白 GLUT5,无法有效利用果糖,这就导致高果糖摄入后,T 细胞的糖酵解过程被抑制。为了维持代谢需求,T 细胞会 “换道” 依赖谷氨酰胺作为能量来源,而这一变化会激活关键信号通路 mTORC1。


mTORC1 的激活如同打开了炎症的 “开关”,会促使 Th1 和 Th17 这两种致炎 T 细胞大量增殖。在实验中,饮用 20% 果糖水 2 个月的小鼠,其结肠、脾脏、肝脏等组织中 Th1/Th17 细胞比例显著升高,结肠炎症状明显加重。更值得关注的是,高果糖还会导致体内活性氧(ROS)水平上升,进一步激活潜在的 TGF-β,特异性放大 Th17 细胞的致炎效应,形成 “果糖→谷氨酰胺→mTORC1→炎症” 的恶性循环。

不过,研究也带来了好消息:常用降糖药二甲双胍能通过双重机制 “刹车”—— 既抑制 mTORC1 活性,又降低 ROS 水平、阻断 TGF-β 激活,让 Th1/Th17 细胞比例回落,有效缓解肠炎。这为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治疗与饮食管理提供了新方向。

(二)肠道细菌 DNA “翻转,免疫平衡被打破

以色列理工学院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则从肠道菌群角度揭示了高果糖的另一种危害。我们肠道中占比极高的多形拟杆菌,不仅能帮助分解复杂多糖,还能维持肠道屏障功能、抵御病原体。但当人体摄入含白糖(主要成分是蔗糖,分解后产生果糖和葡萄糖)的软饮料时,这种细菌会发生基因层面的改变 ——DNA 倒位。

DNA 倒位就像一个 “基因开关”,能让细菌快速调整基因表达以适应环境。实验发现,饮用含 9% 白糖水的小鼠,仅 7 天其肠道内多形拟杆菌的 PVR2 区域 DNA 反向取向比例就从 0.05 升至 0.15,而这一变化会直接影响宿主免疫:脾脏中具有免疫记忆功能的 CD8⁺CD62L⁺T 细胞比例下降,结肠中维持肠道屏障的 ZO-1 蛋白表达减少,抗炎的短链脂肪酸浓度降低。幸运的是,这种损伤具有可逆性 —— 停止摄入白糖 12 天后,细菌基因状态与宿主免疫功能可逐步恢复正常。

二、果糖水果中的糖

有的人认为,果糖就是从水果中提取出的糖,因此是健康的。实际上,这个观点并不正确。天然果糖的确存在于水果、根类蔬菜(甜菜、地瓜等)以及蜂蜜中,需要说明的是,用于各种加工食品中的果糖并不是从水果中提取的,而是用淀粉水解后得到葡萄糖液,再经有关酶的异构作用,将其中一部分葡萄糖异构成果糖。对人体来说,果糖主要有3种来源:天然水果和水果干、糖和蜂蜜、果葡糖浆和其他果糖产品。

三、果葡糖浆:高果糖的 常见马甲,渗透日常饮食

提到高果糖,就不得不说它在食品工业中的 “常见马甲”—— 果葡糖浆。这种由果糖和葡萄糖物理混合而成的甜味剂,凭借甜度高、成本低、易储存的优势,已全面渗透进我们的饮食:一杯 500 毫升的奶茶,含糖量通常在 20-50 克,其中大部分来自果葡糖浆;碳酸饮料、蛋糕、饼干、果酱等食品的配料表中,也常能看到它的身影。

果葡糖浆是通过酶解法将玉米淀粉转化而成的甜味剂,核心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属于 “双单糖混合体系”。其果糖含量越高,甜度越高,根据果糖含量的不同,食品中两种常见类型:一种是果糖含量约 42% 的 “高果糖浆 42”(HFCS-42),多用于烘焙食品、冰淇淋等;另一种是果糖含量约 55% 的 “高果糖浆 55”(HFCS-55),因甜度与蔗糖接近,常被用于碳酸饮料、奶茶等饮品中。

果葡糖浆和与白砂糖(蔗糖)相比,果葡糖浆对健康的危害更隐蔽。两者都是由果糖和葡萄糖组成,差别在于蔗糖里的果糖和葡萄糖手拉手,作为双糖,进入人体内需要先被水解为单糖才能吸收;而果葡糖浆中的果糖和葡萄糖都是单糖,能直接快速进入人体。其中,葡萄糖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血糖波动;果糖则不依赖胰岛素,直接进入肝脏代谢,长期大量摄入会造成肝脏脂肪沉积,诱发非酒精性脂肪肝。果葡糖浆的代谢还会促进尿酸合成、抑制尿酸排泄,增加痛风风险;同时可能导致血管收缩、水钠潴留,升高血压,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为动脉粥样硬化埋下隐患。

果葡糖浆的健康争议:关键不在 “成分”,而在 “过量”

近年来,果葡糖浆常被贴上 “不健康” 的标签,美国总统特朗普甚至要求可口可乐更改其配方将果葡糖浆恢复成蔗糖。但实际上,果葡糖浆本身并非 “有毒物质”,健康风险的关键在于长期过量摄入,尤其是果糖部分的代谢特性带来的连锁反应: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健康风险并非果葡糖浆独有 —— 如果过量摄入蔗糖(同样含果糖),也会产生类似问题。区别在于,果葡糖浆因吸收快、成本低,更容易被大量添加到食品中,导致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超标。

、控糖指南:远离甜蜜陷阱,守护健康

(一)明确 安全摄入量,拒绝 隐形糖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应控制在 50 克以内,最好不超过 25 克。而一杯奶茶、一瓶碳酸饮料的含糖量就可能接近甚至超过 50 克,因此日常应尽量减少这类饮品的摄入。购买包装食品时,要重点关注配料表 —— 若果葡糖浆、白砂糖等添加糖排在前三位,说明含量较高,需谨慎选择;配料表越简单,含添加剂和添加糖的概率越低,营养价值也相对更高。

(二)特殊人群需警惕,科学减糖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孕妇孕中期后易出现血糖代谢异常,炎症性肠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脂肪肝患者等特殊人群,对高果糖的代谢能力更弱,过量摄入会加重病情,因此这类人群应严格控制甚至避免含高果糖食品的摄入。

对于普通人群,可通过 “渐进式减糖” 培养健康习惯:比如喝咖啡时从全糖逐步减至半糖、1/3 糖,最终过渡到无糖;用柠檬片、黄瓜片、草莓等天然食材泡水,替代甜饮料,慢慢淡化对甜味的依赖。

(三)把好总糖量这一关

面对果葡糖浆,不必 “谈糖色变”—— 它作为合法食品添加剂,在规定剂量内使用是安全的。真正的健康风险来自 “过量摄入”,因此控糖的核心在于控制所有添加糖的总摄入量,而非单一排斥某一种甜味剂。真正的健康,不在于完全拒绝某一种成分,而在于建立均衡的饮食结构,学会识别 “隐形糖”,控制总糖分摄入。日常饮食中,应减少高度加工食品的摄入,多选择天然食材,保持饮食均衡,才能从根本上远离高糖带来的健康危机。

l选择含糖量较低的酸奶等食物;

l 每天吃水果200~350克(去皮去核量),含糖量高的水果应当酌情减量;

l吃水果, 不要大量喝果汁,哪怕是自己榨取或购买的100%果汁少量果糖对葡萄糖代谢的促进作用。

需要提醒的是:人体对果糖的代谢能力有遗传差异,也有体质区别,消化不良者以及胃肠道炎症患者,要更严格地控制果糖摄入量,水果摄入量也应比健康人减少,吃时注意少量多次,

高果糖的危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从现在开始,学会识别饮食中的 “甜蜜陷阱”,科学控糖,才能让健康不被 “甜” 所伤。毕竟,真正的美味,不该以牺牲健康为代价。

 

 

参考文献:

1Ma X, Chen J,  et al. High fructose consumption aggravates inflammation by promoting effector T cell generation via inducing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5;10(1):271. doi: 10.1038/s41392-025-02359-9. PMID: 40854873; PMCID: PMC12379281.

2Noa Gal-Mandelbaum et al, Dietary carbohydrates alter immune-modulatory functionalities and DNA inversions in 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 DOI: 10.1038/s41467-025-60202-9.

 

芝大营养(https://www.backerhealth.com)秉持佰柯科技集团“用知识与智慧贡献社会”,服务人类的健康发展。以人体自身为出发点,激活自身免疫,平衡身体内部生态,减少炎症积累,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尝益生无糖、无添加,纯天然食品配方,富含优质膳食纤维天然食品酵母,为肠道菌群提供养料,调节肠道平衡,为肠道健康拨乱反正。毕书彤清理体内过量的氧自由基,慢性炎症因子,激活免疫细胞,修复受损细胞组织和黏膜,调理身体健康平衡。





联系地址: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大学科技园2楼207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