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区

致力于生物科技前沿探索

基孔肯雅热又是个什么热?

7月8日,佛山市顺德区监测发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

根据广东省佛山市各区最新的通报,截至7月24日,佛山市5个区已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4000例。疫情仍处在高位平台期。

截至7月26日24时,今年广东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目前,已治愈出院和解除医学观察3224例。

 


一、基孔肯雅热,是个什么热?

    乍一看这个名字有点陌生又熟悉的感觉,陌生的是他的绕嘴的名字,熟悉的是那来自非洲的味道。实际上,基孔肯雅并不是一个新病毒,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早在1952年在非洲被发现,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报告过,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主要发生在美洲、非洲、东南亚的部分地区。

基孔肯雅热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症状以发热、关节剧痛和皮疹为主要特征。多数症状较轻,病程1~2周后可自行恢复,但少数患者可能发生慢性关节疼痛等(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所有年龄人群均易感,但需要重点关注重症高风险人群,包括围产期感染的新生儿、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基孔肯雅热的“热”,首先是指高热——感染后患者会突然发高烧,体温能飙到39-40℃,和流感、登革热的“发热”类似。但它真正的“特别之处”,藏在名字的由来里。

这个名字来自非洲马孔德人(Makonde)的语言,原意是“弯曲的蜷缩的。因为感染后,患者会遭受剧烈的关节痛,疼到无法直立行走,只能弯腰驼背,像“被风吹弯的树枝”。这种“热”不是普通的发烧,而是一场由病毒引发的“关节风暴”。


二、这“热”有啥不一样?关节痛才是“主角”

基孔肯雅热的“热”,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而最典型的“腕关节受压剧痛”,常让患者痛到无法自主穿衣。和其他虫媒传染病的“热”有明显区别。我们可以通过症状对比,快速认出它:

症状

基孔肯雅热

登革热

普通感冒

发热

突发高热(39-40℃),持续3-7天

突发高热(39-40℃),持续5-7天

低热或中等热度,易反复

关节痛

剧烈!像“关节被锤子砸”,手、脚、膝盖、腰都可能痛,甚至无法走路

较轻,可能有关节/肌肉酸痛

无或轻微

皮疹

30%-50%患者出现红色斑丘疹(四肢、躯干多见)

50%患者出现红色斑疹(多在躯干)

偶尔鼻塞、流涕,无皮疹

其他

头痛、眼眶痛、恶心呕吐

可能伴出血(牙龈出血、瘀斑)

咳嗽、咽痛、乏力

基孔肯雅热跟大家熟悉的登革热相比,有两个一样和两个不一样。

两个一样:

传播途径完全一样,都是伊蚊传播,非常明显的特点是身上有黑白花纹,日间吸血,攻击性强,飞行声音大。

防控措施一样,都是对发病人员进行防蚊隔离,灭蚊和清理孳生地以及做好个人防护。

两个不一样:

第一个不一样是: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更快,比登革热传播快两到三倍。

第二个不一样是:虽然两者症状相似,都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症状,但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皮疹可表现为出血疹,瘀斑,基孔肯雅热是小关节疼痛明显,个别患者持续时间较久,皮疹为充血疹。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症状相似,常被混淆。两者都是通过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基孔肯雅热“痛得更久”,登革热“危险更大”。

登革热的危险在于其重症可能导致严重出血或休克甚至死亡;而基孔肯雅热虽然较少危及生命,但其标志性的关节剧痛往往更持久。

 


三、基孔肯雅热怎么传播

基孔肯雅热在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播,是通过伊蚊(花斑蚊)来传播的。没有蚊子叮咬就不会得基孔肯雅热。携带病毒的蚊虫,它们叮人以后,人就被感染了,病毒在人体内又会复制,一般会经过3~7天人就发病了,出现发热、出疹或者关节痛。研究表明,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这段时间蚊虫叮人以后,蚊虫就被感染,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后,蚊子再叮咬人时,就传播病毒了,这样不断循环。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7月22日发出警报,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基孔肯雅病毒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存在,输入到我国,加上我国也有这种疾病的传播媒介——伊蚊,就会引起在本地传播,叠加汛期台风、降雨等天气影响,今年有可能基孔肯雅热病例比较多。

 


四、哪些人群需要重点防范?

 

尽管目前病例为轻症,但专家特别警示,新生儿、老人、慢病患者等三类人群仍需高度警惕重症风险。

原因在于对于新生儿,若母亲分娩时处于病毒血症期,病毒可通过产道传播,感染后易出现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对于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感染后易引发病毒性关节炎、肺炎;

对于慢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感染后可能出现血压波动,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延迟,加重关节病变风险。


五、气温越高伊蚊传播病毒就越活跃吗?

 

蚊虫一般都是春季开始有,夏季到秋季是比较高峰的,但是蚊虫也不是温度越高它就越多。研究表明,不同地域的伊蚊习性有所不同,最适宜的温度一般在25~28℃之间。如果气温超过33℃,甚至35℃,实际上蚊虫的密度并不是最高的。由于昼夜温差,晚上往往是比较适合它的。伊蚊活跃的叮咬高峰时段是早上7时至9时和傍晚17时至19时,所以这个时间段也是防止蚊虫叮咬的重点时间段,但是其他时间也不能掉以轻心。


、居民应该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一样,都是经伊蚊传播。伊蚊依靠在各类积水容器中产卵繁殖,产生幼虫。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孳生,没有蚊虫就没有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

预防基孔肯雅热,关键是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装纱窗、支蚊帐、长衣裤、驱蚊剂)。

一是清积水。重点排查房屋前后、花园、阳台、天台、卫生间、水池、树洞、绿化带等地,及时清理废弃容器、花盆托盘、水养植物的容器、储水桶、轮胎、杂物、塑料垃圾、竹筒等积水。

二是灭蚊虫。居家发现有成蚊时,可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物理措施灭蚊,科学合理使用市售有合格证号的家用卫生杀虫剂如蚊香、灭蚊片、杀虫气雾剂等化学方式灭蚊。

三是防叮咬。家居门窗争取安装纱门纱窗,防止蚊虫进入室内。睡觉时使用蚊帐,有效隔绝蚊虫。外出时穿长袖衣裤,或裸露皮肤喷涂有效驱蚊剂,减少暴露被叮咬风险。伊蚊活动高峰一般在日出后2小时以内和日落前2小时以内,外出活动时尽量避开蚊虫活动高峰期,尽量减少在户外草丛等蚊子多的地方停留时间。

此外,在今年全球高发的形势下,如果计划前往东南亚、非洲、南美等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出行前一定要查询当地疫情信息,做好充分的驱蚊防蚊准备

结语:这“热”不可怕,怕的是“没防住”

基孔肯雅热的“热”,本质是一场由蚊子引发的“健康警报”。它没有登革热的“出血”那么凶险,也没有疟疾的“周期性发作”那么神秘,但关节痛的折磨和潜在的重症风险,足以让我们提高警惕。

记住:防蚊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从这个夏天开始,和蚊子“死磕”——清理积水、穿好长袖、涂好驱蚊剂,让基孔肯雅热的“热”,永远“热”不起来!

 

相关科普
联系地址: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大学科技园2楼207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