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致力于生物科技前沿探索

小心身边的刺客---微塑料

微塑料,被定义为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来自于各种塑料制品的分解,如塑料袋、塑料外卖盒、塑料瓶等。微塑料可以进入水体、土壤和空气中,并进入食物链,通过摄入、吸入和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对我们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日常生活中,瓶装水、穿的衣服、甚至是呼吸的空气中,都存在微塑料,据估计,一个人平均每周约摄入5克微塑料颗粒,每周吃掉的塑料颗粒相当于一张“银行卡”。

早在 2014 年 MNPs 就被联合国确定为作为全球重点关注的新兴污染物之一。自 2018 年首次报道人类肠道出现微塑料后,肺、肝、脾和肾脏组织中均检测到了微塑料的存在两项研究甚至发现微塑料抵达了胎盘,发现率达 100%接下来的10年间,不断有新证据证明微塑料对我们的健康从各个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1、微塑料影响肠道平衡

2024年5月 ,李兰娟院士团队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 上发表研究,该研究发现食物和空气来源的微塑料能够诱导肝毒性,该研究强调了食物中的微塑料颗粒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和血清中的代谢紊乱以及肝脏转录组变化,而空气中的微塑料颗粒则能够影响鼻腔和肺部菌群,从而改变肺和血清中的代谢物,并扰乱肝脏转录组。总的来说,食物中的聚乳酸 MNPs 通过「肠道菌群-肠-肝」轴引起肝毒性,而空气中的聚乳酸 MNPs 则通过「气道菌群-肺-肝」轴引起肝毒性


2、微塑料加速衰老

2024年10月,韩国关东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 Scientific Reports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Microplastic exposure linked to accelerated aging and impaired adipogenesis in fat cells "的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通过体内和体外模型发现,微塑料会在脂肪组织中积聚,诱导细胞衰老、增强炎症反应,并破坏脂肪细胞的分化能力,揭示了微塑料对生物衰老和组织功能的潜在不利影响。体内研究发现,在小鼠摄入微塑料颗粒2周后,微塑料就会在附睾白色脂肪组织和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中积聚,并导致SA-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增加,这是细胞衰老的关键指标,表明微塑料的存在会诱导衰老反应。 通过检查特定的衰老标志物进一步研究了衰老信号通路,发现微塑料会诱导衰老信号通路上调增加脂肪细胞炎症反应



3、微塑料影响生育

近期,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及重庆医科大学等多单位的研究团队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聚四氟乙烯PTFE的检出率高达46.62%。这些颗粒会让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的发育“踩刹车”,干扰染色体的正常配对,并促使部分精母细胞提前凋亡。更为隐蔽的是,PTFE还会特异性靶向单倍体精子细胞中的SKAP2蛋白,破坏精子细胞骨架,导致精子形态异常、结构受损及运动力下降。


聚四氟乙烯(PTFE),不粘锅的灵魂涂料,又称为特氟龙,因其优异的耐温性能,被广泛用于不粘锅、医疗器械以及食品加工等领域,甚至被称为“永不降解的化学物质”但是随着研究发现,这种合成塑料不仅可能在日常烹饪中被摩擦释放为微小颗粒,悄无声息地进入人体,还几乎无法被代谢排出,从而在体内长期累积,对健康造成潜在的化学危害

研究发现,PTEE在人体精浆和睾丸中存在明显的生物富集效应,且这种富集程度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这意味着暴露时间越长、年龄越大,PTFE对男性生殖系统的持续性损伤可能越严重。



不止PTEE,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第三军医大学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多团队在《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 上发表的研究,在河南、山东、湖北三地医院收集113名男性志愿者精液与尿液,结果发现所有参与者样本中均检测出塑料微粒,且超过80%受试者体内同时检测到多种微塑料,包括PTEE、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等。当人群同时接触多种微塑料时,可能发生协同或累积作用,从而进一步加剧对生殖系统的损害。

4、微塑料加剧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2024 年3 月7 日,来自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研究。发现微塑料是心血管事件高风险因素。在颈动脉斑块中检测到微塑料的患者在随访 34 个月期间发生心肌梗死、中风或全因死亡的风险升高 3.53 倍!证实微塑料的存在与心血管事件之间存在相关性,同时也为微塑料的危害提供了重要证据!


5、微塑料从哪里来?

如今,全球塑料使用量呈指数级增长,每10-15年约翻一番。即使我们现在就停止使用塑料制品,到2050年,塑料总量也将是现在的三倍。更何况,我们现在离不开塑料制品。 生活中塑料制品无处不在,我们体内微塑料越来越多。

初生微塑料:这类微塑料在生产时就被设计成微小形态,常见于日常生活场景中。比如洗面奶、磨砂膏里的 “去角质颗粒”(早期多为塑料材质,现部分已替换为植物纤维)、洗衣凝珠外的薄膜、渔网纤维,以及工业生产中用于抛光金属的塑料微珠。它们从诞生起,就是 “以小为目标” 的塑料产品。

次生微塑料:这是更常见的类型,由大型塑料制品在环境中逐渐分解形成。比如我们穿的聚酯纤维(涤纶)、尼龙、腈纶等合成纤维衣物,每次机洗会脱落 1000 - 10000 根塑料纤维(直径 5 - 20 微米)。外卖餐盒、塑料袋、瓶装水的瓶盖和瓶身,在使用过程中(如反复折叠、摩擦、高温接触)会脱落微小的塑料颗粒;甚至用塑料容器微波加热食物时,也可能导致塑料分子迁移到食物中。最新研究还发现,口香糖也是微塑料的释放大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团队选取 10 种常见口香糖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平均每克口香糖会释放约 100 个微塑料。不粘锅涂料PTEE(特氟龙)也是一种人工合成塑料。

减少微塑料的使用不仅是整个世界环保的重要课题,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应尽量减少接触和使用塑料产品,避免微塑料带来的伤害。从身边小事做起:选择天然纤维衣物(如棉、麻)、减少使用有涂层的锅(特别是涂层不完整的)、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吸管)、使用无微珠的洗护用品、正确回收塑料垃圾……

总的来说,微塑料对于人体来说就是一种不可降解外来颗粒,人体免疫细胞必然对它进行围剿,有反应就会有炎症反应的产生。而微塑料颗粒的不可代谢,颗粒小,可自由穿梭人体各组织,在人体内到处点火,长此以往,身体长期处于慢性炎症,必然影响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 Moon, H. et al. Microplastic exposure linked to accelerated aging and impaired adipogenesis in fat cells. Sci Rep 14, 23920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4-74892-6

[2] Gan S,et al. Therapeutic Repair of Sperm Quality Decline Caused by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Adv Sci (Weinh). 2025 Jul 25:e05148. doi: 10.1002/advs.20250514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709753.

[3] Zhang C, et al. Association of mixed exposure to microplastics with sperm dysfunction: a multi-site study in China. EBioMedicine. 2024 Oct;108:105369. doi: 10.1016/j.ebiom.2024.105369. Epub 2024 Sep 28. PMID: 39342804; PMCID: PMC11663775.

芝大营养(https://www.backerhealth.com)秉持佰柯科技集团“用知识与智慧贡献社会”,服务人类的健康发展。以人体自身为出发点,激活自身免疫,平衡身体内部生态,减少炎症积累,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尝益生调节肠道平衡,毕书彤通过激活免疫链,清理慢性炎症因子,支持免疫细胞,修复受损细胞组织和黏膜,加速有害分子排出,调理身体健康平衡。





联系地址: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大学科技园2楼207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