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致力于生物科技前沿探索

疫苗接种与心肌炎:风险、机制与科学应对

又到了流感季节,每年到这个时候,打不打疫苗这个问题总会准时报道。疫苗作为预防传染病的核心工具,在保护公众健康的同时,偶发的不良反应始终是关注焦点。其中,疫苗接种与心肌炎的关联虽发生率低,却因 心脏健康的敏感性引发广泛讨论。从早期的天花疫苗、流感疫苗,到近年的新冠疫苗,科学研究已逐步厘清两者的关系 ——多数疫苗相关心肌炎风险极低、预后良好,且疫苗预防重症的获益远大于潜在风险,但需针对特定疫苗类型、高危人群采取精准防控措施。今天我们从大家关注度最高的新冠疫苗出发,看看疫苗对心肌炎的发生风险与机制。

一、疫苗相关心肌炎的核心认知:发生率低,类型有别

并非所有疫苗都会引发心肌炎,不同疫苗的关联风险差异显著,且整体发生率远低于 疫苗可预防疾病本身带来的健康威胁。目前科学界研究最为集中的新冠疫苗为例:

1. 不同疫苗类型的心肌炎风险对比

从全球研究数据来看,疫苗相关心肌炎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含特定抗原或递送技术的疫苗中,具体可分为 高关注”“低风险”“罕见报告三类:

高关注类别:mRNA 新冠疫苗

这是目前研究最充分、数据最集中的类型。以 Moderna mRNA-1273 Pfizer BNT162b2 为例,多项大规模人群研究显示,其心肌炎风险约为4-28 / 10 万剂,且存在 剂量 - 风险关联 ——Moderna 疫苗(100 微克 mRNA)风险略高于 Pfizer 疫苗(30 微克 mRNA)。风险峰值出现在第二剂接种后 1-7 ,尤其在 12-39 岁男性中更明显(美国军事卫生系统数据:280 万剂接种者中,23 例心肌炎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 25 岁)。

低风险类别:病毒载体、灭活与蛋白疫苗

腺病毒载体疫苗(如 Janssen Ad26.COV2-SAstraZeneca ChAdOx1-S)的心肌炎风险显著低于 mRNA 疫苗,仅为1-3 / 10 万剂;灭活新冠疫苗(如科兴 CoronaVac、国药 BBIBP-CorV)在超亿剂接种数据中,未发现心肌炎风险显著升高;蛋白基疫苗(如 Novavax NVX-CoV-2373)虽有零星病例报告,但样本量不足,暂未证实明确关联。

罕见报告类别:传统疫苗

天花疫苗、流感疫苗、HPV 疫苗等曾有极个别心肌炎病例报告,但发生率极低(如流感疫苗约 0.1-0.3 / 10 万剂),且多与 疫苗佐剂激活过度免疫相关,未形成明确风险特征。

2. 关键前提:风险远低于感染相关心肌炎

需明确的是,疫苗相关心肌炎的风险,远低于 疫苗可预防疾病(如新冠)感染后引发的心肌炎风险。新冠感染后心肌炎风险是疫苗后的7 倍(覆盖 5550 万接种者、250 万感染者);仅在 < 40 岁男性中,第二剂 mRNA-1273 疫苗后的风险与感染风险接近,女性中两者风险相当。这意味着,接种疫苗本质上是 用极低的心肌炎风险,规避更高的感染后心肌炎及重症死亡风险

二、疫苗相关心肌炎的高危人群与临床特征:精准识别,无需恐慌

疫苗相关心肌炎并非 随机发生,其高危人群、症状表现和预后均有明确规律,掌握这些特征可有效降低恐慌,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1. 核心高危人群:年龄、性别与接种剂次是关键

年龄与性别12-39 岁男性是绝对高危群体,风险是同年龄段女性的 5-8 倍,是 40 岁以上人群的 10-15 倍。儿童群体中,11-17 岁男性风险高于 5-11 岁男性(美国 CDC 数据:11-17 岁男性 mRNA 疫苗后心肌炎发生率约 9 / 10 万剂,5-11 岁男性约 2 / 10 万剂)。

接种剂次:第二剂 mRNA 疫苗的心肌炎风险是首剂的 3-5 倍,加强针风险虽高于首剂,但低于第二剂(如 Pfizer 疫苗第三剂风险约为第二剂的 60%)。

其他因素:有心肌炎家族史、携带特定基因(如 KIR2DL5B (-)/KIR2DS3 (+))的人群风险略高,但相关数据仍在积累中,暂未纳入常规筛查。

2. 临床特征:轻症为主,恢复迅速

疫苗相关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具有 轻、快、好的特点,与感染相关心肌炎的严重程度差异显著:

症状:最常见症状为胸痛(占 82%),其次是心悸、呼吸困难(约 30%),少数伴低热或乏力,极少出现心源性休克等重症表现(发生率 < 0.5%)。

病程:症状多在接种后 3-5 天出现,中位住院时间仅 3-4 天,90% 患者经治疗后 6 天内症状缓解,95% 患者 1 个月内心功能恢复正常(以色列全国性随访数据)。

诊断与治疗:诊断以 肌钙蛋白检测 + 心脏磁共振(CMR为核心 —— 肌钙蛋白升高是早期信号,CMR 显示 左室心外膜侧延迟强化可确诊;治疗以保守干预为主,轻症患者休息 +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即可,中重症加用秋水仙碱或短期激素,无需复杂治疗。

三、疫苗相关心肌炎的发病机制:科学破解,指导优化

明确发病机制是降低风险的关键。目前研究证实,疫苗相关心肌炎并非 疫苗直接损伤心脏,而是免疫系统的 误判反应目前科学界认为,疫苗相关心肌炎的核心机制是 分子模拟效应”—— 免疫系统将疫苗产生的 SARS-CoV-2 Spike 蛋白误认为心脏自身蛋白,引发交叉免疫反应。

1.免疫系统 认错蛋白+向导指引

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团队在Circulation发表的研究(2025 10 30 日),首次明确 mRNA 疫苗相关心肌炎的核心免疫机制 ——分子模拟与心脏归巢印记协同作用。

研究发现,疫苗编码的 SARS-CoV-2 刺突蛋白(Spike)中,存在与心脏自身蛋白高度同源的表位,其中 PS5 表位与心肌细胞的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Kv2)序列相似性最高。当免疫系统激活时,T 细胞会错误识别这些同源表位,将心脏蛋白当作 外来入侵者发起攻击。

更关键的是,表达 cMet(间质上皮转化因子)的 T 细胞扮演了 炎症向导的角色。mRNA 疫苗的全身分布特性会引发系统性炎症,促进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分泌,进而诱导 cMet⁺T 细胞生成。这些细胞能通过心脏引流淋巴结精准迁移至心脏组织,引发局部炎症。

研究通过小鼠实验证实:向小鼠注射刺突蛋白的 PS5 表位(与 Kv2 同源),可直接诱导心肌炎;而敲除小鼠的 T 细胞受体后,炎症完全消失,直接验证了 分子模拟的致病性。在小鼠模型中使用 cMet 抑制剂,可使心肌炎发生率降低 60% 以上,心肌炎症浸润和心功能障碍显著改善。

2. 免疫激活过度

在此之前,香港大学团队 2024 3 月在 Cell 子刊《Med》发表的研究补充了另一关键机制:NK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过度激活。疫苗相关信号激活 NK 细胞,促使其释放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同时 CD57NK 细胞亚群富集,最终导致心肌组织损伤。

60 名青少年患者的分析显示,疫苗相关心肌炎患者血液中 CD57NK 细胞比例显著升高,且与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 TcTnT)水平呈正相关。男性和接种第二剂疫苗的人群中,这种激活更为明显,同时携带 KIR2DL5B (-)/KIR2DS3 (+)/KIR2DS5 (-)/KIR2DS4del (+) 基因单倍型的个体,患病风险更高。这一发现揭示了遗传因素在心肌炎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为易感人群筛查提供了靶点。

此外,mRNA 疫苗的剂量差异也可能影响风险,丹麦研究显示,莫德纳疫苗(100 微克 mRNA)心肌炎发生率(4.2 / 10 万人)是辉瑞疫苗(30 微克 mRNA)的 3 倍。mRNA 疫苗的脂质纳米颗粒(LNP)、部分疫苗的佐剂(如 MF59),会激活人体的 Toll 样受体(TLRs),引发系统性炎症反应。若炎症反应过度,可能导致免疫细胞 无差别攻击,包括心脏组织。这也解释了 剂量差异”——Moderna 疫苗 mRNA 剂量更高,LNP 成分略有不同,其心肌炎风险高于 Pfizer 疫苗;而灭活疫苗不含佐剂,风险显著更低。

3. 性别相关因素:雄激素加剧免疫反应

年轻男性体内的雄激素(如睾酮),可增强 Th1 细胞介导的促炎反应,增加 IL-1βTLR-4 等炎症因子的表达,使免疫系统更易 过度激活,这也是男性风险高于女性的重要原因。

四、科学应对:平衡保护与风险,无需因噎废食

基于上述研究,目前全球已形成 精准防控 + 理性接种的应对策略,核心原则是 不忽视风险,但更不放弃疫苗保护

1. 高危人群的精准防控措施

接种前12-39 岁男性可主动咨询医生,评估个体风险;若有心肌炎病史,需经心脏磁共振确认心功能正常后,再决定是否接种。

接种中:优先选择风险更低的疫苗类型(如灭活疫苗);若接种 mRNA 疫苗,第二剂与首剂间隔建议延长至 8 周(研究显示延长间隔可降低 30% 心肌炎风险)。

接种后12-39 岁男性在接种后 1-2 周内,避免高强度运动(如长跑、负重训练)和过度劳累;若出现胸痛、心悸等症状,立即就医,优先检测肌钙蛋白和心电图。

2. 普通人群的理性选择:疫苗获益远大于风险

对于 40 岁以上人群、女性、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疫苗相关心肌炎风险极低(<1 / 10 万剂),而疫苗预防新冠重症、死亡的获益极高(如老年人接种后重症风险降低 90% 以上),因此应优先接种,无需犹豫。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5 年评估指出:全球范围内,新冠疫苗已挽救超 2000 万生命,其公共卫生价值是疫苗相关心肌炎风险的 数万倍”—— 即使在 12-39 岁男性中,每接种 100 万剂 mRNA 疫苗,仅可能发生 20 例左右心肌炎,却能预防数千例新冠感染及数十例重症死亡。

3. 疫苗技术的持续优化:降低风险的根本方向

目前,疫苗企业已基于机制研究优化产品:

Moderna 2024-2025 mRNA 疫苗,通过修改刺突蛋白序列,减少与心脏蛋白的同源片段,临床数据显示 12-30 岁人群心肌炎风险降低 60%

Pfizer 正在研发 低剂量 mRNA 疫苗,计划将剂量从 30 微克降至 15 微克,同时优化 LNP 成分,减少全身炎症反应;

灭活疫苗和蛋白疫苗的研发持续推进,进一步丰富 低风险疫苗选择。

五、总结:科学认知是关键,疫苗保护价值不可替代

对于公众而言,无需因 罕见风险拒绝疫苗保护,尤其是高危人群(老年人、基础病患者);而 12-39 岁男性等重点人群,只需做好接种后监测,即可在获得保护的同时,规避潜在风险。随着疫苗技术的持续优化,未来疫苗相关心肌炎的风险还将进一步降低,疫苗仍将是人类应对传染病的核心健康屏障。


参考文献:

1Florek K, Sokolski M. Myocarditis Associated with COVID-19 Vaccination. Vaccines (Basel). 2024;12(10):1193. Published 2024 Oct 19. doi:10.3390/vaccines12101193

2Fanti S, Dyer C, Ingimarsdóttir IJ, et al. Combined Adaptive Immune Mechanisms Mediate Cardiac Injury After COVID-19 Vaccination. Circulation.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30, 2025.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5.074644

3Tsang HW, Kwan MYW, Chua GT, et al. The central role of natural killer cells in mediating acute myocarditis after mRNA COVID-19 vaccination. Med. 2024;5(4):335-347.e3. doi:10.1016/j.medj.2024.02.008

芝大营养(https://www.backerhealth.com)秉持佰柯科技集团 “以知识与智慧赋能社会,服务人类健康发展” 的核心理念,始终以人体自身机能为出发点,致力于通过科学方式激活内在免疫力、平衡身体内部生态、减少慢性炎症积累,为大众健康筑起坚实屏障。产品精准助力健康管理: “尝益生” 富含多种优质膳食纤维,为肠道菌群提供充足 “养料”,有效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为菌群打造宜居环境,进而对肠道健康、血糖及血脂管理产生积极作用;“毕书彤” 聚焦慢性炎症调理,可清除体内慢性炎症因子,同时激活免疫细胞活性,助力修复受损细胞组织与黏膜,加速有害分子排出,从多维度调理身体机能,守护健康平衡;脉盈平清除代谢废物,关注血管健康。

 

 

 

联系地址: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大学科技园2楼207室